科普乃养护之基,养护乃防控之本。孩子眼健康问题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今天我们特邀7位眼科医生为我们解答常见的眼健康科普知识。
我平日在眼科门诊最主要的感受是遇到的青少年近视非常多,几乎每天的门诊都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咨询配镜或近视防控的问题,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这一类患者尤其多。现在我国青少年学习压力很大,不少学生小小年纪就因为各种原因发现自己“看不清了”或被家长发现经常“眯眼看东西”,也有孩子的家长是学校体检查了视力才惊觉孩子视力下降了。很多家长一开始都很难接受自己孩子近视了,当得知自己孩子确实近视了的时候,他们最关注的好像都是“孩子是因为什么近视的呢”,或是“孩子近视和我们两口子近视有关系吗”。那青少年的近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的理论大多认为早期发病的近视/病理性近视与遗传有关,而学龄期起病的近视/单纯性近视则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与青少年近视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如下:
首先,近视的发病与近距离用眼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每周每增加1屈光度小时的近距离工作时间,近视的几率就会增加2%。
电子屏幕的使用也会增加青少年患近视的几率。青少年观看屏幕的时间越长,其患近视的几率也越高。
户外运动时间较短的青少年患上近视的几率明显更高。光照条件是引起近视的重要因素,每天暴露在高强度光照环境下时间较短的青少年患近视的风险更高,而教室光线昏暗、写作业时使用非台灯照明、家庭光线较弱等因素也均会增加青少年罹患近视的风险。
营养摄入不均衡、挑食的青少年患近视的概率明显更高。近视的青少年摄入动物内脏和胡萝卜等蔬菜明显更少,这些食物当中的维生素对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充足的睡眠既能够缓解日间学习和运动的疲劳,也为青少年身体的快速发育提供了保证。缺乏睡眠的青少年罹患近视的概率也较具有充足睡眠时间的儿童更高。这可能与睡眠不足会影响眼的睫状肌调节功能有关。
总的来说,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的。在“6.6爱眼日”这一特别的日子,我们号召家长们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当从多角度对青少年的用眼习惯、用眼环境加以关注,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能够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文艺范的小李医生
临床中,经常有上了年纪的患者问我:“我以前视力特别好,近些年看手机上的字还有报纸上的小字都看不清楚了,这是为什么?” 检查过后发现患者远视力很好,眼部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验光发现其实是老花眼了。
老花眼又称为“老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眼部调节看近看远的肌肉没有以前发达了,就像是用多了的橡皮筋弹性减退一样。再加上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硬化、增厚、弹性下降等原因,导致我们看近物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无法清晰地聚焦。
患者又会问我:“我在外面买了一副老花镜,一开始用的时候还可以,但慢慢地又不行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老花眼的度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过度用眼,即便保护得很好,但老花眼的度数还是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45岁时老花度数通常为100度,55岁提高到200度,到了60岁左右,度数会增至250度到300度,此后眼睛老花度数一般不再加深。因此,建议佩戴老花眼镜前,去正规的验光中心验配。
有一些患者会问:“我有近视眼,为什么还会得老花呀,不是说老花和近视可以互相抵消吗?”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近视眼和老花眼的成因不同,只是近视的人在配老花镜时,会因为近视而抵消一些远视的度数,显得老花眼没那么严重,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戴老花镜,而且高度近视的人老花后,还需要随身携带两副眼镜。
总之,老花眼是一种自然衰老的现象,没人能够规避,我们需要做好眼部防护,并佩戴合适的老花眼镜。
踏实学习中的小王医生
今天是全国第25个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眼健康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近视、老视、弱视、白内障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眼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一些老年人对白内障缺乏基本认知,听信广告,用药物盲目治疗,不仅花了冤枉钱,甚至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有必要再次强调——目前手术治疗是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另外,很多患者体检发现有白内障,却不清楚是否要进行手术治疗。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一般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5或自觉影响生活时,我们会建议行手术治疗。还有一点是,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时间完全不需要等到白内障成熟后再手术,成熟的白内障反而会影响手术的效果。
吃喝睡玩都想做的九大夫
我想陈述一个我所体会到的现象。
首先,目前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尚且存在很多人对眼部健康缺乏重视和健康意识,比如对青少年屈光不正的忽视,对青光眼的不了解等等。但好在这些城市里的眼科医生资源并不算稀缺,病人眼部出现疾病的时候,大部分问题都能被各大医院的眼科医生准确、快速的解决。但是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普通人来说,基层眼科医疗力量真的只能说“匮乏”。在很多的县医院的眼科门诊里,甚至都做不到常规的视力眼压测量,对常规白内障、青光眼之外的眼科疾病更是难以应对,甚至一个县内,才有一两个有能力做青白手术的眼科大夫。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近视、中老年人糖尿病眼病、AMD、青光眼等问题越来越常见,但普通人的健康意识还是不足,尤其是眼科知识。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眼科领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除了“加大投入、提高医生待遇”等空泛的口号,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尝试:
预防为主。提高群众眼科健康知识水平,是目前最经济、可行度最高的方式,可以通过与政府、互联网企业合作,制定出利益、绩效或者奖励驱动下的科普平台,让全民参与其中;
提升基层能力。通过专业帮扶,或者医联体等模式,让三甲医生的技术进入基层,并带动基层。
鼓励资本进入眼科行业,尤其是屈光不正等涉及患者群体十分广泛的领域。但需要谨慎制定行业规则,建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良性竞争氛围。
常打鸡血热爱生活的小王大夫
在爱眼日到来之际,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临床观察实感。而在话题开始之前,想用前两天的一条爆炸性新闻来切入——我国著名电竞运动员Uzi因严重的2型糖尿病决定自行退役。
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了太多太多因为糖尿病而致盲、影响到自己生活的病人们。平时门诊上最常遇到的糖尿病眼病患者群体仍然是中老年人,大部分主要还是与其生活习惯相关。然而,也仍有青年人发现自己得糖尿病时病情早已进展,危及视力。这里,小王医生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一旦确诊糖尿病,要积极配合进行内科治疗,控制血糖,才能缓解病情进展至并发症期。
当发现自己确实已患糖尿病,最好每3个月至半年到医院眼科进行眼底检查,查查是否有眼部的病变,这样,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后果不会太严重。
我们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自己的家族史对病情十分重视,也有相对比较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往往血糖控制的比较好,也能严格规范治疗。但仍然要提醒一下,我们有家族史的病人,也别忘记定期去医院检查,看看是否得了糖尿病,做到及早的控制血糖。
当发现眼部有问题后,最好让自己的内分泌科医生和眼科医生充分沟通,对全身情况内科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后,再根据眼部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兢兢业业的小邓大夫
“作为十数年糖尿病患者,我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是发生了,我该怎么办呢?”,不少糖尿病患者会这么问我。
不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血糖控制是大事,提早预防很重要。然而一些患者在不断的随访过程中的确发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就需要眼科干预了!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
治病寻因,血糖的控制还是首位的。临床工作中看到很多病人糖尿病眼底出血后眼科手术非常成功,病人短时间视力恢复很好,然而忽略了血糖的控制,一段时间后患眼再出血或另一只“好眼”发病的情况。所以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仅仅治疗眼部而不控制血糖,则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激光+眼内注药两大利器联袂救眼,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出现眼底无灌注区,新生血管或是黄斑水肿等一系列相应指征后,临床大夫可能会根据疾病进展程度选择治疗方式。好消息是眼内注药的价格从“天价”——万元每针降至5千元以内,并且今年伊始纳入了医保。简直是大批患者的福音。
手术是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激光及眼内注药不能控制疾病进展时,而患者又出现了玻璃体积血,牵拉性网脱等等眼底严重的并发症,则非手术不能解决了。
总之,小邓大夫想强调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预防很重要,争取做到控制血糖不打针!规律随访无手术!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小薛医生
在眼科门诊,当以下声音充盈于耳际的时候:“医生,我最近眼睛胀痛,该不是得了青光眼吧?”、“我眼压正常,为什么会得青光眼呢?”、“我眼压正常了,是不是以后就不用降眼压药了?”、“为什么我眼压下降了,视野还是不断缩窄呢?” ——我觉得我明白青光眼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原因了:青光眼的危害性,不仅在于病变的隐匿性、病情的复杂性,更源于普通大众甚至大部分青光眼患者的错误认知;青光眼的治疗不仅在于严格控制眼压、严防视野损害,更在于消除患者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青光眼这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的治疗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是患者教育。将“ 眼压高不等于青光眼、青光眼不一定眼压高、青光眼患者眼压正常不能保证病情不恶化(注:以上眼压均以10-21mmHg为参照)”这一辩证关系通过合理、合适的方式传达给患者,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消除认知盲区。从而与患者建立“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同攻克青光眼这一“隐匿的视力窃贼”!
关于眼健康,您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呢?欢迎在留言区晒出您的临床观察日记,一起为守护眼健康献力!